一、问题的提出
理解政府行为及过程,需要借助特定的方法和工具。政府过程分析法早在1908年便由美国学者亚瑟·本特利在其著作《政府的过程:社会压力研究》一书中被提出。之后,美国学者梅里亚姆发展了政府过程的分析方法,他重视对政府活动中人的行为的分析,提出了以经验为根据的观察和测量,强调数量分析与数据的运用。政府过程分析法作为政府分析的一种方法被广为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特别是政府过程中的某些影响因素。如在本特利的《政府的过程:社会压力研究》一书中,其主要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压力集体(即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认为政府过程就是“一个集团的活动,一种利益的表现以及一种压力的行使”。杜鲁门的《政府过程:政治利益和公众舆论》关注了政府过程中的政治利益与公众舆论。近年来,通过政府—社会—市场的治理框架体系,对政府利益与责任、政府自主性的分析可以说是这一思路的延续。二是强调体系、系统的过程,研究政治体系在既定社会环境中动态的运作过程,重视政府权力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与政党、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就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体系方法,从系统、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分析了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过程。朱光磊的《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力图从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与党政关系、意见表达与综合、决策与执行、信息传输与监督、政府过程与经济社会生活、中央与地方等方面反映政府运作的实际过程。此外,张立荣的《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则从宪政维度和中央政府制度的角度对我国的行政制度,特别是决策与执行制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读。目前,这一方法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间竞争、政府协同等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
事实上,制度分析法是各学科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政府过程的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法以制度为变量解释制度的生成、变迁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法主要集中于对政府体制与政府要素的分析,揭示政府体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理性选择和博弈论则通过对理性人的假设来分析特定制度对政府过程的影响,如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政府决策的均衡、用博弈论分析政府与社会的策略行为,等等。
政府过程的分析方法与政府制度分析互补,形成了政府行为过程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政府过程分析与政府制度分析也并不完美。首先,两者都采用广义的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分析的实质是政治过程分析,政府制度分析的实质是政治制度分析。其次,政府过程和政府制度分析注重政府行为的宏观分析,忽视了运动、活动等的中观过程,特别是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操作性活动,即工作程序。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有用“文件政治”“会议政治”等词语来概括和反映政府过程的操作性方面,但其政府过程的分析方法则并不明确。最后,政府过程和政府制度分析注重“制度—结构”的互动,对政府过程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还有所欠缺。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向真实实践的行政学研究需要确定一种明确的分析对象和分析框架,力争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由此呈现政府工作的全景,进而更好地发展行政学中层研究。
二、分析对象:政府工作
政府工作分析不同于人力资源中的工作分析(Job Analysis)。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主要是岗位分析,即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信息收集、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为特定岗位配备特定的人。而政府工作分析不是以“岗位”为分析对象,而是以某一特定的工作为分析对象,突破政府运行“黑箱”的束缚,对政府某一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动力进行具体分析,看看究竟如何实现从“输入点”到“输出点”的转化。
政府工作是以任务和群众需求为导向,是所有政府部门工作的总和,具体有纠风工作、信访工作、维稳工作、综治工作、法制工作、思想宣传工作、信息工作等方面。要理解政府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工作常常被分成几个大类,如经济、文化、社会、劳动等。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按照这些类别分别详细阐述将要施行的工作举措和工作计划。(2)某一特定政府工作,可能由一个政府工作部门去完成,更可能按照职能或流程被分解成几个政府工作部门去完成。因而,政府工作分析不等同于政府部门分析。(3)当涉及多个部门时,某一特定的政府工作常常会组成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一般而言,某一“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会设在主管此项工作任务的职能部门,并由该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兼任办公室主任。(4)某一特定的政府工作也常常需要各个层级政府的通力合作。不管是“条管”的工作,还是“块管”的工作,抑或是“条块双重管理”的工作,都离不开各个层级政府的协同治理。
文章来源:《电工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dgjszzs.cn/qikandaodu/2021/0728/809.html
上一篇:网络版权行政保护困境与路径研究
下一篇:在高职电类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电工技术学报投稿 | 电工技术学报编辑部| 电工技术学报版面费 | 电工技术学报论文发表 | 电工技术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电工技术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